歡迎來到 減肥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減肥知識學習網站!
人們以為,只有吃得多和運動得少才會發胖,但不知道睡眠不足也能導致肥胖。還有人認為,胖人脂肪當然多,瘦人脂肪肯定少,而不太了解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的區別。女士減肥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苗條,殊不知脂肪也分好與壞。本文將帶您走出肥胖及減肥的幾個認識誤區,讓您明白并非人人都需要減肥,而且也不是越瘦越健康。
誤區一:BMI正常,健康狀況就OK
衡量體重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又稱體質指數或體重指數,其計算公式為: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kg/m2)。
雖然BMI校準了體重與身高的關系,但也容易被誤讀。例如,BMI未區分男女,也未考慮體重組成,更無法判斷超重是否系健碩骨骼或肌肉所致。那些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或健身者可能被錯誤地判定為BMI超值,而正常BMI者脂肪含量可能偏高。
為了彌補BMI的不足,可以用腰圍和腰圍臀圍比來確定脂肪沉積的程度。凡腰圍超過102厘米、腰臀比超過0.95的男性或腰圍超過88厘米、腰臀比超過0.85的女性,都可以判定為腹部脂肪沉積過多,俗稱“大肚腩”。
當男性的體重身高比超過53.6%,患心血管病風險增大,若超過58.2%,患心血管病風險極度增大;當女性的體重身高比超過49.2%,患心血管病風險增大,若超過54.1%,患心血管病風險極度增大。
誤區二:肥胖是不健康的代名詞
生活中經常見到許多肥胖但健康長壽的人,比如美國20多歲的年輕人中有51.3%的超重者及31.7%的肥胖者身體健康,這說明肥胖并非絕對不健康。如何確定肥胖與健康的關系呢?通俗地講,健康的肥胖是“該胖的地方可以胖,不該胖的地方不能胖”。人體中能胖的部位是皮下組織,因皮下脂肪不會誘發炎癥,屬于“良性”脂肪,而人體中不能胖的部位是內臟(肌肉、肝臟、心臟、胰腺),因內臟脂肪可以誘發炎癥,屬于“惡性”脂肪。
有人對正常體重、超重、肥胖但對胰島素敏感、肥胖但對胰島素抵抗等4組研究對象的健康狀況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對胰島素敏感的肥胖者很少出現早期血管硬化現象,其胰島素敏感性及血管健康程度幾乎與正常體重者相同,而且骨骼肌和肝臟脂肪沉積少。因此,健康的肥胖是指對胰島素敏感的單純皮下脂肪性肥胖。
誤區三:瘦人體內脂肪很少
中國有句俗語:千金難買老來瘦。因此,很多老年人都羨慕別人瘦削的身材。可是,外表瘦削的老人體內并不一定沒有隱藏不健康的脂肪。假如他們很少運動,而且多有身體不適,那么就可能有“代謝肥胖”之虞。這些人的BMI正常,但體內脂肪比例超標(男性高于14%~17%,女性高于21%~24%),他們患早期糖尿病風險增加4倍,患高血壓或心臟病風險增加2倍。
如何判斷體內脂肪是否超標呢?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是目測脖子的粗細(排除缺碘所致“粗脖子病”)。一項3300名51歲以上男女參加的研究顯示,脖子越粗,心血管代謝風險就越高。若脖子增粗3厘米,血糖水平將大幅升高,而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膽固醇明顯減少。采用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先進技術,還能準確測量體內脂肪的分布及其含量。
誤區四:睡得越多,長得越胖
對那些因運動太少而發胖的人而言,這句話似乎不無道理。可是,一項有1000多人參與的研究表明,睡眠時間從8小時縮短到5小時,BMI平均增加3.6%。在人體內,脂肪細胞產生的“消瘦激素”萊普亭傳達飽脹信號,胃分泌的“饑餓激素”葛瑞林傳達饑餓信號。睡眠不足時,萊普亭水平下降,葛瑞林水平升高,讓人胃口大開,尤其喜歡油膩食品及甜品。脂肪細胞的萊普亭水平與胰島素刺激的葡萄糖吸收能力成正比,胰島素敏感性降低使萊普亭分泌減少,導致食欲和體重的雙向增加。即使是年輕健康者,若一連4晚每晚只睡4個半小時,其胰島素敏感性可降低30%,相當于代謝性衰老10~20年!
慢波睡眠與葡萄糖調節激素(如生長激素)分泌同步,在代謝上睡眠質量與睡眠時間同樣重要。假如讓一個自愿者每晚睡7~8小時,但連續數晚打斷慢波睡眠,那么就如同每晚只讓他睡4個小時一樣。
誤區五:脂肪移植可以增肥,但不可能減肥
身體內既有儲存能量的白色脂肪組織(WAT),也有消耗能量的棕色脂肪組織(BAT)。BAT因含大量富鐵線粒體而呈褐色,它可通過解偶聯反應將ATP轉化為熱量,也就是能“燃燒”脂肪。新生兒體內BAT最多,成人體內也有BAT,但隨年齡增長而減少。低溫可以提高BAT的活性。讓24名研究對象在較低溫度(16℃)的房間內停留兩小時,然后用CT觀察BAT的代謝情況。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研究對象的BAT活動均加快,平均增長15倍。年齡越大,體形越胖,BAT就越少。這個實驗啟發人們,只要適當調低室內溫度,就能促進BAT的代謝而有助于減肥。它也讓人聯想到,生活在寒冷極地的居民,只要多在戶外活動,就不至于過度肥胖。不幸的是,寒冷會刺激人的食欲,反而會讓人因吃而肥!
于是,人們設想用藥物刺激BAT的活性或直接移植BAT來達到減肥的目的。最近在小鼠中開展的BAT移植實驗發現,BAT可以明顯抑制高脂飲食誘導的體重增加,改善胰島素抵抗,提高機體的能量代謝,而且將肥胖導致的脂肪肝恢復到正常水平,為新一代抗肥胖及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研發開辟了新途徑。
下一篇:無糖飲料很坑爹 打著低卡的幌子讓你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三大減肥雷區白領一族勿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