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閃崩”造成的“社會風險”如何防范?
分類: 最新資訊
減肥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12-09
閱讀 :179
方興東 畢 奇 洪 勇編者的話:近日,“阿里崩了”“騰訊視頻崩了”“滴滴崩了”等事件接連登上熱搜。隨著互聯網應用與大眾生活的緊密綁定,因某個手機應用或系統網絡突然“癱瘓”,而可能引發的社會性風險正在上升。從技術層面來看,平臺“崩了”一般都有哪些原因?對于這種在“進步中”衍生出的新風險,我們應如何予以規避和應對?抑制壟斷、激活競爭是最優解方興東不久前出現的某網約車平臺故障,事故持續近12小時,導致了全國多地大量用戶無法正常使用。該網約車平臺擁有超過5億用戶和3100萬司機,其國內市場用戶占比逾70%,覆蓋了中國超過400個城市和10個國家。顯然,我們已不能僅將其看成日常生活的APP應用,這樣的平臺已成為整個社會正常運行的一個關鍵社會基礎設施。“閃崩”背后的嚴峻問題在于:數字時代,應如何最大限度保障我國關鍵基礎設施體系的安全可靠?毫無疑問,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可靠的技術系統,類似的故障可能將成為我們數字生活不可避免的部分。目前,無論是支付平臺、還是打車平臺,都已深度嵌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形成事實上的數字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具有極大的社會性和公共性。而相關設施往往以資本驅動的市場化方式運營,高效但缺乏系統性保障機制,也成為數字社會最大的隱患源頭之一。單純依靠平臺自身的努力,顯然不足以將事故概率降到最低程度,需要探索建立全新的企業、政府和社會等多個利益相關方治理機制。監管層面,相關法律體系已在不斷完善,包括《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后續應進一步在商業性和社會性之間作出平衡,包括不斷提升平臺主體責任,形成社會化的日常支撐和監督能力,完善事故快速響應和支援能力,以及建立客觀綜合評估和相關獎懲機制等。在諸多促進平臺安全和可靠的方法中,競爭無疑是最有效也最可持續的。有效競爭可以讓用戶始終保持靈活的選擇性,在個別平臺出現事故的同時,可以從容切換和替代;通過市場的有效競爭,使得平臺始終將安全和可靠的服務提供,作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加大投入,落實平臺社會責任感;而對于廣大用戶來說,也要形成基本的市場意識和數字素養,平時盡量有意識地避免依賴單一服務平臺,而嘗試養成多種應用的可選擇性。在建立良性競爭市場格局的目標下,監管層面應抑制壟斷、激活良性競爭。須注意,競爭政策不僅僅只是事后監管的“被動”的反壟斷等措施,還可以形成事前監管等“主動”有為的新格局,進一步優化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核心作用。(作者是烏鎮數字文明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不能完全倚賴系統的自我完善畢 奇隨著互聯網應用深入大眾生活,平臺“崩了”所帶來的影響是跨地區、跨人群的,且往往具有很強的擴散性和傳導性;從性質上看,它也有別于以往的自然風險,更多屬于人類在“進步中”所衍生出的新風險。系統崩盤的根源眾多且復雜。除了自然災害,還包括設計缺陷、測試漏洞、人為錯誤、惡意攻擊等。無論是由于什么原因,其結果就是系統的工作量在短時間內遠遠大于其自身能力,最終導致無法正常運轉。隨著用戶需求的到來和增加,在系統里會形成隊列。隊列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特性,就是當隊列長度接近系統容量時,系統處理每件事的時間,會從一個穩定值,變成一個增長值。這個增長是非線性的,系統處理每件事所需的時間都會增加,導致其能力及容量急劇下降。最后就出現了系統無法正常運行、乃至崩盤的情況。這種現象,我們或可從公路的堵車現象中理解和體會到。系統崩盤的類別也可追溯到傳輸和算力這兩個不同的體系。防范崩盤的手段也須在這兩個體系分別實施。首先是增加系統的冗余,為系統提供充足的保險系數。從傳統方法上看,復制多個并行的傳輸系統,并把冗余的算力及存儲分布到不同地區,是慣用的做法。在算法上,辨別主次,遏制事態發展,完善保護機制,在現代系統中也有較好的進展。此外,完善系統規范,制定應急措施,在機制上防范人為錯誤的發生,并加強系統承受惡意攻擊的能力,都是廠家、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一直追求的目標。盡管有以上的進展和措施,限于成本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系統永遠不可能做到萬無一失。因此,除了指望在系統上不斷完善,在政府和個人方面,也需要有一些配套辦法來減輕系統崩盤的壓力,防止出現最糟糕的局面。從政府方面來說,規范系統大規模停運的時長和頻次,定期檢查責任落實情況,制定應急預案,并適時演練,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步驟。在個人方面,預備一定的應急計劃及物資,通信方式、工作模式、生活安排方面做個“備份”,是避免措手不及的有識之舉。(作者是中國電信首席專家、美國貝爾實驗室院士)仍需保留一定傳統生活方式洪 勇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互聯網服務的依賴性大幅增加。盡管生活的便利性與效率已大大提升,但我們也需要警惕因“過度依賴”網絡服務帶來的種種風險。在筆者看來,大型互聯網平臺如出現“閃崩”,可能會造成這樣幾種社會性風險:一是影響日常生活,如網購、支付、行程安排等任務都會受到影響;二是影響公司運營,許多公司和組織依賴于在線辦公平臺系統來進行業務流程管理和信息共享,相關應用一旦出現故障,會對公司運營造成較大影響;三是影響社會穩定,如電子郵件、在線銀行、電子政務等關鍵基礎設施平臺出現故障,會對經濟和社會運行造成影響;四是數據安全問題,須關注信息安全、用戶隱私、網絡攻擊防控等“短板事項”,確保互聯網服務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應如何規避因對互聯網平臺過度依賴造成的“社會性風險”?來自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必不可少。政府層面,應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公眾網絡安全的教育,提高公眾對潛在威脅的認識,減少在互聯網中斷期間成為網絡攻擊目標的風險。同時,政府應提供可替代方案,維護傳統郵政、電話等民生類基礎服務,使人們能正常進行生活和工作。互聯網企業應加強內部信息安全管理,形成多樣化備份方案。對于重要的數據和信息,將數據存儲在云端和本地硬盤上,或使用不同的云服務提供商,采取多樣化的備份方案,以防止數據丟失或損壞。公眾可以考慮采取以下措施,以處理互聯網服務中斷帶來的影響。一是在擁抱現代化帶來的高效與便利同時,也應保留一些應急意識,對一些傳統的生活方式有所保留。如留有一定的備用現金、保留備用的通信工具、備用交通方式等,以便在必要時能夠獨立于互聯網服務;二是多元化使用服務,不過分依賴某一個互聯網服務或平臺,多元化使用不同的應用和工具;三是參與網絡服務反饋,積極向相關部門報告問題,促使服務提供商及時解決潛在的風險和漏洞。打造穩定安全的互聯網環境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合作創新,才能建立一個更加可靠和安全的數字化社會。(作者是商務部研究院電商所副研究員)▲